8岁的女儿依珊在功夫课外培训班练习时意外受伤导致截瘫,池州市民丁女士每日骑电瓶车送女儿到校园,再背着她去卫生间替换尿布,并不时在课间帮忙恢复护理……上一年5月,新安晚报、大皖新闻曾以《“有人劝我抛弃,做妈的怎样舍得”》为题报导后,引发许多读者、网民重视并动容。2025年母亲节之际,大皖新闻记者再次对话丁女士,倾听她这一年的不易与感悟。
2024年5月,记者第一次见到丁女士时,她正背着8岁的依珊前往卫生间替换尿片,汗水浸透了衣襟;2025年母亲节前夕,相同的场景里,画面却有了奇妙的改变——小依珊坐着的轮椅被卡在楼梯转角,丁女士弓着腰,双手用力拽着扶手往上提拉。9岁的女儿则用双臂拼命向后撑,企图减轻母亲的担负。
“曾经她能趴在我背上,现在抱都抱不动了。” 丁女士掀起衣角,腰间贴着两片膏药,她每日四次转移女儿上下20多级台阶,从 “托举” 变成了 “拖拽”。在轮椅上抱起依珊——这个曾被镜头记载过的动作,现在丁女士因腰痛而显得分外困难。 “有时腰忽然疼得直不动身,要缓好一阵才能动,只能贴个膏药歇息一瞬间再持续。”
小依珊地点的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小学班级辅导员闻敏芳教师告知大皖新闻记者,跟着孩子体重的添加,加上背太久尿布简单漏尿,现在丁女士已改成拽轮椅上下楼。“每天都这么多趟,对她来说真的太不简单了。有时我也会安慰她,她就会说‘工作已发生了,能怎样办呢?我只能面临’。我想一般的母亲或许做不到她这样刚强。”
尽管自己疲惫不堪,丁女士却一向不肯给校园添太多费事。上一年校方曾答应她骑电瓶车直入楼道,但她思考后仍是选自动抛弃:“那么多孩子上下学,安全最重要。” 这份谅解让校园领导和教师也非常动容:“她总是说‘不必特殊照料’,但咱们都知道,她的背影里藏着多少艰苦。”
女儿受伤后,丁女士的老公常年在昆明打工,照料身患沉痾的婆婆成了丁女士肩上另一副重担。白叟患有肺腺癌,此前由丁女士照料,现在单独住在老家。“有一次婆婆打来电话说身体不舒服,我下午送完依珊,骑车赶去接她治病,那天咱们一家晚上8点才吃上饭。” 一边是举动不能自理的孩子,一边是急需照料的婆婆,“我也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我的人生这么难。” 提及此处,丁女士不由红了眼眶。
“孩子现在连穿个衣服都穿不了,腰上没劲,穿衣服的话就会倒了,天一热尿路还简单感染,护理费和不确定的医治费用,最少一年也要两万块钱。孩子爸爸也不简单,我很少跟他说家里的难。”回想这么多年,自己一向都在为了孩子操心,丁女士特别心酸。看到孩子这个姿态,她有时分也会想:为什么他人家的孩子都健健康康地生长,而依珊却会遇到这一种的工作。“有时会认命,但实际告知我,自己必需求刚强起来。”
比照上一年采访时的瘦弱,记者发现,现在的丁女士多了一份历经沧桑后的漠然。“上一年总觉得日子看不到头,现在反而想通了:孩子需求我,婆婆需求我,横竖再难的日子也挺下来了。” 曩昔的一年,丁女士的日子轨道未变,但心态悄然改变。
每个工作日送女儿依珊上学、换尿布、买菜、煮饭、接孩子回家…… 这样的循环,丁女士每天要重复整整十二趟。上一次采访时,丁女士描述自己 “像绷紧的弦”,现在面临采访时,她却多了几分豁然:“我过得是比他人苦,有时想想真的太累了,乃至有过不想活的想法;但孩子性情很达观,她冲我笑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有必要扛下去。”
尽管命运多舛,但社会各方的好意仍让丁女士一家倍感温暖。“上一年你们报导后,六安有位 80多岁的好意白叟曲折找到咱们,说看到依珊的故事很感动,想帮帮咱们。” 丁女士翻出转账记载,那位白叟其时汇来20000元,还特别叮咛丁女士 “不要张扬”,不只解了一家的当务之急,也让丁女士多了一份坚持到底的力气。
采访空隙,到了校园上体育课时刻,丁女士像平常相同从教室里推着依珊来到一楼,小依珊便飞快地摇着轮椅来到操场,去感触同学们在阳光下跳动和奔驰。“咱们预备暑假去上海做恢复,究竟孩子平常要上学,现在都9岁了,假如再不上学的话,就更跟不上了,尽管没指望着她能考上大学,但学点常识总是好的。” 丁女士向记者坦言。
在校园教师工作室里,班级辅导员闻敏芳教师望着窗外操场上推着依珊的丁女士,口气里满是疼爱地和记者说:“刚入学时,她仍是个年青妈妈;现在再看,她眼角的细纹深了,腰也有些弯了。满是每天背孩子、拉轮椅落下的。”
尽管如此,但小依珊的恢复之路仍然绵长:脊髓损害导致的截瘫现在姑且没有有用的医治办法。
从2024年的“背女肄业” 到2025年的 “与痛共生”,丁女士用坚持与忍痛诠释了母爱的另一种维度:它不只是需求时的挺身而出,更是日复一日在琐碎与病痛中据守的勇气。今天是母亲节,祝福韶光对这对母女多些温顺,也愿有更多人能接过爱心的接力棒,让小依珊的未来之路,少一些崎岖,多一份暖阳。